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学精神强作风,在实践中筑牢党性根基

4月29日-30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组织“学精神、强作风、促攻坚”团干部培训班,开展沉浸式党性教育实践活动。青年团干部走进丝路文明遗址、烈士陵园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项目现场,在历史纵深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中,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理想信念洗礼,让党性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探访丝路遗址:在文明脉络中厚植家国情怀与共同体意识

在丝绸之路北庭遗址博物馆,青年团干部沿着千年夯土遗址与馆藏文物展开“穿越时空的对话”。从唐代北庭都护府的军事建制到高昌回鹘雕塑、壁画的文化交融,从边疆治理的历史智慧到多元一体的文明演进,现场教学以“区情国情”为核心,生动展现了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核心枢纽、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定位。

一件件承载着文明对话记忆的文物前,青年团干部深刻认识到: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往来的通道,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纽带。“每一片秦砖汉瓦都在诉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程,每一幅胡商汉僧共处的壁画都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见证。” 青年团干部在交流中表示,边疆地区的历史脉络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致敬英烈丰碑:在精神传承中淬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奇台县烈士陵园内,庄严肃穆的敬献花篮仪式拉开“精神洗礼”的序幕。面对烈士墓碑,全体团干部重温入团誓词,字字千钧的誓言回响在烈士陵园。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买吾兰江·买提努尔在现场讲话中强调:“英烈用生命铸就的精神界碑,是我们在新时代践行初心使命的坐标原点。”

凝视着墓碑上镌刻的青春年岁,大家深受震撼:和平年代的静好岁月,是无数英烈用热血换来的“盛世安宁”。硕士研究生李嘉豪感慨:“站在英烈精神的‘灯塔’下,我们更加明确新时代团干部的使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接过接力棒、跑好‘新长征’的实际行动。”这场特殊的“思政课”,让党性教育从理论说教转化为触及灵魂的精神共鸣。

走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项目现场:在强国实践中践行“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

新疆奇台110米口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QTT)建设现场,成为此次培训的“科技思政”课堂。青年团干部跟随科研人员的讲解,深入了解这一“国之重器”从选址论证到技术攻坚的艰辛历程。新疆天文台博士生王振说:“科研工作者以‘静默’姿态捕捉宇宙信号,恰如他们以‘无声坚守’诠释科技报国的初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刻在民族复兴的里程碑上”这堂“科技+党性”的实景课,让青年团干部直观感受到:科技创新与文明传承,同为“国之大者”的重要维度。

知行合一促攻坚:在学思践悟中凝聚青春奋斗力量

返程途中的总结分享会上,“学精神、强作风、促攻坚”成为高频词。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刘一璇的感悟引发广泛共鸣:“北庭遗址的夯土承载着文明根脉,烈士陵园的碑文标注着精神高度,QTT的钢架挺起科技脊梁——这既是一次空间的‘行走’,更是一场精神的‘攀登’。”团干部代表们结合所见所闻,围绕“党性修养与科技报国”“作风建设与青年担当”展开热烈讨论,形成共识:新时代团干部必须以历史为镜涵养家国情怀,以英烈为尺丈量使命担当,以科技为帆把握时代航向。

此次培训以“沉浸式”实践教学为抓手,将党性教育贯穿历史认知、致敬英烈、科技实践全链条,推动青年团干部在“看、听、思、悟”中实现“知、信、行”统一。正如活动总结所言:当青年团干部把课堂所学转化为“强国有我”的实际行动,把个人理想融入科技强国、边疆稳定的大局,新时代的青春答卷必将书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体合影

参观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

团干部在烈士陵园重温入团誓词

深入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项目现场参观学习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