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篇
古老的“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连接亚洲、非洲,最终到达欧洲大陆。它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更是促进亚欧各国与中国进行友好往来、文化沟通的友谊之路。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首次开通丝绸之路以来,“西域”这一地理名词作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而闻名遐迩。斗转星移,时空流转,昔日的“西域”成为如今的“新疆”,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规划的推出,古老的丝绸之路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而新疆也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
新疆分院成立于1957年7月30日,作为中国科学院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唯一一所分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创立之初,新疆分院即定位为新疆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新疆分院顺利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序列,经过60年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现已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基地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新疆“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一支主导力量、成为中国科学院服务新疆的“桥头堡”和高新技术的创新、集成和转移基地、成为我国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之一,为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分院筹建期(1957.7—1960.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不久,在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包尔汉·沙赫德拉同志的倡议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于1955年12月26日致函中国科学院,建议成立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1956年2月25日,中国科学院复函给自治区,表示同意成立新疆分院。
3月29日,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由包尔汉任主任的14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筹备委员会,为中国科学院在新疆筹建分院开展前期工作。1957年7月30日,中国科学院发布通告: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筹备委员会,由包尔汉·沙赫德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兼任筹委会主任,艾斯海提·依斯哈科夫、吾依古尔·沙依然、谷苞为副主任。这个通告的发布,成为新疆分院建院历史的发端。由此,分院创建者开始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建院过程。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筹委会成立之际,正值国家刚刚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为新疆分院筹建工作提供了趁势而起的东风。根据当时我国编制的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国务院1956年--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国科学院系统在新疆建立的研究机构中,自然科学方面的有动物、植物(附植物园)、土壤、地质、地理、有机合成、天文等7个研究所(室、台),社会科学方面的计有历史、语言民族文学、经济、考古等4个研究所(室)。1958年9月1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结合本地经济建设的需求,批准新疆分院筹委会建立石油、地质、冶金、化学、物理等5个研究所。后经整合合并,新疆分院筹委会计划建立的科研机构共14个。
在中国科学院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支持和领导下,新疆分院筹委会设立了秘书科、计划科、人事科和总务科4个工作机构开展筹备工作。同时,分院筹委会确立“一边筹建、一边开展研究工作”的方针,逐步建立并扩展了下设的研究机构。1957年,分院筹委会下设有历史研究室、地质研究组、地理研究组、生物研究组;第二年,增设化验室和土壤研究组,保留历史研究室和生物研究组,将地质和地理两个研究组合并为地质地理研究室。1959年,自治区党委批准分院成立的研究机构有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地质地理研究室、生物土壤研究室、科学技术情报研究室、人造卫星观测站和图书室等单位,同时决定隶属自治区的农业、林业、畜牧兽医三个研究所也归并到分院领导之下(编制属于自治区),分院筹委会研究力量大大增强。
随着各项筹备工作的就绪,新疆分院迎来正式建院的日子。1960年4月1日,经中国科学院第二次院务会议通过并报经国家科委批准,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正式成立。新疆分院第一任院长由包尔汉担任,副院长由涂治、王汉兴、方明和谷苞担任,秘书长由哈琳担任。
当年年底,新疆分院职工人数达到814人,分院院部行政管理机构设立有办公室、人事保卫处、业务计划处和行政管理处四个处(室);下设单位有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研究所(编制在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地质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研究组、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土壤研究组、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情报研究室、图书馆、试验工厂等。
二、科研起步期(1960.4—1966.5)
作为中国科学院设立的省级分院,新疆分院建院以后,以中国科学院领导为主,同时接受自治区的双重领导。新疆分院承担的任务是:在地方党政领导下,管理研究机构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工作;业务上在中国科学院院部的指导下,负责各科研机构的学科方向、长远规划、年度计划的审定,督促、检查科研机构研究计划的执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职工培训,科研条件和生活后勤的保障与管理等。
1962年以后,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以及国家机关精简机构的指示,中国科学院开始撤销省级分院,建立六个大区分院。新疆分院作为唯一建立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分院,在中国科学院精简省级分院中被保留下来,接受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双重领导。1962年8月,自治区党委在落实中央精简机构的指示中,决定自治区科委、科协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三个领导机关行政上合署办公,统称“三科”机关,党的工作由“科学党组”(又称“三科党组”)统一领导。新疆分院设立机关党委,直属研究机构党的工作由“三科党组”和机关党委统一领导,业务行政工作由分院领导。
新疆分院对直属研究机构和人员队伍同样进行了精简调整。根据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关于研究所机构设置的几项原则规定》,新疆分院院部设立的行政机构有:机关党委、办公室、人事处(含保卫科)、行政处(含财务科、总务科)和条件器材处。各研究机构调整合并的情况如下:
物理研究所在成立之后不久,接受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移交的风能利用研究项目,1961年,代管人造卫星观测站和科学仪器厂。物理所设置的研究室和研究组有:原子能研究室、半导体研究组、计算技术研究组、人造卫星观测站等。
化学研究所刚成立时有无机、生化、半导体化学和技术四个组,经过多次精简调整为生化研究组和中心化验组两个研究单元。
1961年4月,在分院原有生物、地理、土壤等研究室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下放的部分人员、设备的基础上,合并中国科学院冰雪利用研究队移交的天山观测站及部分人员、中国科学院治沙队移交的莎车和莫索湾两个中心试验站及部分人员,组成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水土生物资源综合研究所。综合所内的研究室和研究组有:地理室(包括水源利用研究组和综合经济研究组)、生物室、土壤室和云雾物理研究组、沙漠改造利用研究组。
1962年,中国科学院对人卫系统进行调整,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人员由10人精简到4人,归中国科学院人造卫星观测办公室(与紫金山天文台人造卫星研究室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直接领导,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物理研究所仍为代管单位。
地质研究室一度由水土所代管,后又由分院收回直接管理,分为水文、石油、岩矿、古生物、物探等五个专业研究组。
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新疆分院水土生物资源综合研究所学科多、任务杂、战线长的问题日益显现。经过新疆分院的权衡考虑,提出将承担新疆水利资源、积雪资源、农业地貌与生产布局等方面调查研究工作的地理室从水土所划出,与新疆分院地质室合并,成立地质地理研究
所的调整方案。1965年7月19日,经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同意,新疆分院成立地质地理研究所,并将水土生物资源综合研究所该名为生物土壤研究所。
经过精简调整后的分院研究机构,紧密结合自治区农牧业及工矿业发展中最急迫的需要开展研究工作。为了配合科研工作的开展,新疆分院和下属研究机构在这一时期相继关闭了莎车治沙站等野外站点,同时新建了玛纳斯土壤站、库尔勒遗传站、新和土壤改良站、地磁台工程等。
三、“文革”时期(1966.5—1977.11)
1966年5月,我国进入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新疆分院职工参与“全国大串联”活动,使分院管理和业务研究工作受到一定影响。1967年“一月夺权”后,“三科”领导机关陷入瘫痪。3月15日后,军队介入地方政权管理,新疆军区先后几次派军宣队进驻“三科”机关及下属单位,代替“三科”机关及新疆分院各级组织行使领导权。
1970年5月,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批准,自治区科委、科协和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分别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了“三科”机关,工作机构也由政工、办事、生产三大组取代了“三科”机关下设的办公室、人事处、行政处,新疆分院直属研究机构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
7月15日,中国科学院报请国务院批准,撤销新疆分院,将新疆分院所属的研究机构全部下放给自治区管理。8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新疆地震队,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地质地理所并入新疆地震队,由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领导。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决定将科委、科协和科学分院三个领导机关改为自治区科技局,原属新疆分院的研究机构归自治区科技局(后又改为科委)领导。1972年5月,前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改为中国科学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紫金山天文台为业务归口单位。
在新疆分院及所属研究机构下放自治区领导期间,自治区科委(科技局)完整地保留了各单位的人员、设备,并继续组织开展相应的科研工作。1974年,生物土壤所更名为生物土壤沙漠所。正是由于各研究所在隶属自治区科委(科技局)时期继续开展科研工作,为新疆分院后来的恢复重建和发展保全了力量。
四、恢复调整期(1977.11—1998)
1976年10月6日,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断然措施,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萌发出新的活力。1977年,复出后的邓小平主动要求主管科技和教育工作,提出“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犹如一声惊雷,复苏了科学的春天。
1977年10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致函中国科学院,认为文革前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设立,对当时自治区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当恢复新疆分院,以便促进拨乱反正后新疆科技与经济的新一轮发展。中国科学院根据这一要求,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恢复新疆分院的请示,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在报告上批示“拟同意”。11月27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文,同意新疆分院自1978年3月1日起恢复。在中央指定恢复分院的这一天,新疆分院召开了隆重的职工庆祝大会,标志着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在经历十年曲折历程之后正式重建。
伴随着新疆分院的恢复,下放到自治区的科研机构也回到中国科学院的业务领导之下。1978年9月29日,经新疆分院与自治区协商,并报请中国科学院批准,共恢复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科学仪器厂、图书馆七个院属业务单位。地质地理研究所在文革期问转制成为新疆地震大队,此时也抽出原属地质地理所地理室的人员,与生土所部分地理专业人员组建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地理研究所,归属科学院管理。回归后的院属研究所,名称上有所变动,省去了下放以前原名称中的“分院”两字,如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物理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物理研究所,以此类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实行院所两级管理体制,各研究机构和业务(学科方向、科研任务)分别由中国科学院有关学部指导,其他工作均由分院直接领导。
但是,由于院属新疆各研究机构回归之初的级别为县团级,比中国科学院院所两级领导体制要求的级别低,同时新疆分院还作为一个典型的基地性分院发挥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中国科学院设在新疆的机构当时还实行中国科学院、分院、研究所三级领导体制。
1985年4月10日,中国科学院下发文件,明确要求设在新疆的研究机构和中国科学院院所两级领导体制一致,新疆分院作为中国科学院派出机构,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领导设在新疆的研究机构。随后,经中国科学院与自治区党委、政府协商,自治区编制委员会于1989年批准院属四个研究所升格为二级局(副厅局)单位,1995年再次升格为正厅级单位,与中国科学院院所两级体制的要求相符合,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对于中国科学院驻新疆单位的关心和支持。
1983年5月5日,新疆物理所向中国科学院呈报了《关于新疆物理所改革、整顿工作方案》,方案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新疆分院的批准,新疆物理所被列为中国科学院改革试点所之一。新疆物理所在实施改革中,先后成立了新疆传感器仪表公司、新疆大通电子高技术公司、新疆计算机控制工程公司和新疆热缩材料有限公司四个开发实体,成功走出一条科技开发的道路。其他所、站也先后依此进行改革,建立科技开发渠道。
1985年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后,新疆分院及院属单位在中国科学院的统一部署下,开始改革尝试。第二年起,各研究所相继实行所长负责制,并逐步推行课题核算责任制,扩大研究所和课题组的自主权,促使科技事业向影响深远的发展时期迈进。
1985年1月1日起,经过中国科学院同意,乌鲁木齐人卫站在国际交流工作中使用“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站”的中英文印鉴。1987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人造卫星观测站”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站”。
1991年,根据《中国科学院三定方案》中提出的“一院两种运行机制”的发展模式,新疆分院机关设立办公室、计划条件处、高技术企业处、人事教育处、监察审计处、行政基建处、保卫处、财务处8个处室和党委办公室、开发新疆科研工作办公室、《中国科学报》新疆记者站3个机构,开展领导与服务工作。同时,新疆分院机关还对新设立的外事处(含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科学探险协会新疆分会)、生活后勤服务中心、图书馆、科学仪器厂、分院子女小学、专利事务所等6个事业单位行使主管权利。经核定,分院机关编制82人,附属单位编制270人,代管单位编制4人。
随着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1996年国务院《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相继出台,国家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中国科学院也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管理条例,推进包括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在内的多种体制改革措施。新疆分院在积极推动和协调研究所进行改革的同时,本着调整结构、精干队伍、强化服务、明确工作职能、完善运行机制的原则,积极推进分院机关的改革。分院机关人员编制缩减到61人,设立的处室调减为7个,分别是:办公室、党办人教处、科研开发处、监察审计处、财务处、公安处和行政基建处。分院附属单位为图书馆(新疆信息文献中心)和科学仪器厂、后勤服务中心、科学院子校、幼儿园、分院接待中心。
1992年6月,中国科学院批准新疆物理研究所《关于劳动工资和人事制度试点工作方案》。新疆物理所被列为中国科学院“扩大劳动工资和人事制度改革"50个试点单位之一。1995年,物理所行政管理改革初步实现了管理与服务职能分离,中层干部全部实行了“聘任制”,管理部门按任务、职务、目标重新定岗,完成了职员套改。1996年,新疆物理研究所专业技术职务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1997年,对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全面实行签订《聘任责任书》的制度;1999年,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聘用和聘任工作。其他研究所、站也相继进行了同类改革,实行专业技术职务分级,实行工资总额包干,管理人员职员职级制,工人考工定级,初步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初步解决了“人浮于事”的问题。
经过恢复重建以来20年的调整和改革实践,新疆分院和院属单位改变了原来单一、封闭的计划管理体制,各研究所走上面向市场、自主开发的道路,围绕国家、自治区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投入主要科技力量积极开展适应社会需求的科研开发活动,不断取得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研发新成就。
1998年初,在历时近半年的战略研究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向党中央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2月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东南亚的金融风波使传统产业的发展有所减慢,但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提供了机遇,科学院提了一些设想,又有一支队伍,我认为可以支持他们搞些试点,先走一步,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根据这一批示,中国科学院结合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实施知识创新汇报提纲》。6月,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这个提纲,中国科学院率先在全国进行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工作。
五、创新发展期(1998-2010)
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为地处边疆的新疆分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999年,乌鲁木齐天文站与中国科学院其它天文台站一起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重点发展射电天文学,发挥VLBI不可替代的国际联测地位,开创了科研发展的新局面;2001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成立,乌鲁木齐天文站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自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后,乌鲁木齐天文站建设和完善了25米射电天文望远镜天线系统,被列入国家天文台五大观测基地之一。
1998年,新疆生土所和新疆地理所根据中国科学院基地型研究所建设的要求,展开了两所联合重组工作,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建设和野外站点改造工程,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为进入创新基地积极准备条件。7月,在两所联合重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挂牌成立;12月,新所完成研究室整合,将原两所的十三个研究室、三个技术室调整为五个研究室,任命了研究室主任。在分院机关的帮助和支持下,新疆生地所按中国科学院确定的指导方针,健全机构,加快内部调整,落实重大课题,形成新的运行机制,为进入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做好准备。同年,新疆生地所被纳入知识创新工程基地型研究所,并于2001年进入知识创新二期试点单位序列,为建设中亚干旱区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发挥主力作用。
新疆分院机关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实施的新形势下,于1999年启动机关改革的步伐,出台《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机构、岗位设置及职责》改革方案,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公开告示、竞争上岗”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机构改革和调整方面,新疆分院机关由原来的7个处室,精减为4个处室,分别是综合办公室(编制4人)、人事教育处(编制3.5人)、科技开发处(编制3人)、财务基建处(编制3.5人);并设立了机关支撑机构和机关单设机构以及机关后勤服务组。分别是:公安处、地区联合审计组、离退休人员办公室、分院工会。另外,新疆分院机关新一轮的改革针对有多年管理经验、又具有较高政策水平、未到退休年龄的副处以上干部,设立了咨询调研室,含有编制4人。
2001年,新疆分院根据中国科学院科发人教字[2001]415号《关于分院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依据明确职能、精简机构、优化人员、提高效率的要求,通过合理的设岗,公平、公开的竞聘,进一步优化了新疆分院的机关管理队伍。新的改革方案为:分院机关管理岗位设16人(包括3位院领导),设职能处室3个,分别是:综合办公室,岗位职数4人,设正副主任各1人,管理岗位2人;组织人事处,岗位职数5人,设正副处长各1人,管理岗位3人;科技合作处,岗位编制4人,设处长1名,财务主管1人,管理岗位2人。2002年,改革后的新疆分院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序列。
2001年后,新疆分院集中力量着手新疆物理所与新疆化学所联合重组的准备工作,协调帮助两所领导班子和科技人员统一认识,讨论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体制转换过程中和西部大开发启动阶段的发展模式。2002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在两所合并重组的基础上挂牌成立,这是中国科学院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进行研究所结构调整,更好地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一项重大举措。原新疆物理所辐射物理和敏感材料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计算机应用研究与开发在新疆起到带头作用。原新疆化学所在石油天然气开采的相关领域(如强化采油表面化学方面)、生物化学(生物资源的深加工和利用)、基因导入技术和育种方面形成了在国内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两所合并以前,《复合驱强化采油技术中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中型水泥窑自动化控制》《MOS电路辐射效应及其加固的研究》《30万吨合成氨污水中重金属镍的处理》《焦炉加热微型机最优控制系统》等一大批实用性成果成功解决了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在原物理所和原化学所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科的重新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了合理学科布局,优势互补,成为一个以高技术创新和发展为主体的研究所,重点面向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生物资源、能源、材料深度加工以及信息技术方面的需求,开展在这些领域的高技术创新并带动和发展高新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随着该所对油田轻烃的综合深加工技术和利用、多晶氧化物半导体微结构的修饰和控制、构建新疆特有生物资源的名特药物开发高技术平台、糖脂肪酸脂表面活性剂中试、“数字新疆”关键技术研究、抗辐射加固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特种传感器研制等重大项目实施和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目标的实现,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条件逐渐成熟。同年5月,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顺利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二期试点。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后,新疆分院机关和各所、台在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科研机制、人才培养机制、院地合作机制等各方面都作出了改革,进一步精简人员、提高效率,加大投入力度,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创新工作领域和工作方式,开展卓有成效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集成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为新疆分院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2010年中科院以争取承担国家科技任务为重点,以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为抓手,全面启动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工作,新疆分院按照相中科院要求,全部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三期,不断研发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取得了一大批基础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
六、“创新2020”“率先行动”期(2010—至今)
2010年4月21日,中国科学院召开全院视频会议,时任院长、党组书记路甬祥就中科院实施“创新2020”提出要求,下半年启动试点,2011年全面实施。“创新2020”总体目标:经过10年努力,有效解决一批事关中国现代化全局的战略性科技问题,在一些重要领域进入世界前列,培养凝聚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形成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与成果转化基地,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服务全局、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一流研究机构。中科院实施“创新2020”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时代的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着眼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历史机遇,着眼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中科院党组按照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部署和西部大开发精神,多次对新疆分院十二五规划及“创新2020”思路的制订做出指示。同年7、8月间,路甬祥院长两次致信新疆分院对分院及两所一站创新2020战略规划的制订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委托詹文龙、丁仲礼两位副院长赴新疆听取了规划制订工作的初步汇报。根据两位副院长及自治区领导的要求,新疆分院及两所一站近期加强了与自治区及兄弟院所的对接,进一步修订规划设想。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我院60多年来的创新成就,高度评价我院是一支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求我院发挥集科研院所、学部和教育机构于一体的优势,不断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出创新思想,并提出实现“四个率先”的要求,即“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院党组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深入分析外部形势发展对我院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深入分析我院已有的基础、优势和差距,形成了《“率先行动”计划》总体框架,经2013年冬季党组扩大会议审议原则通过,并于2015年2月12日对外发布了新时期的办院方针,具体为“三个面向”、“四个率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新疆分院按照中国科学院新时期的办院方针,积极推动各研究所台机构分类改革,新疆生地所进入特色研究所、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部分进入药物创新研究院、新疆天文台整体进入大科学院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