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做好此次考察工作,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副院长李家洋、施尔畏、办公厅主任蒋协助都对此次考察做出了具体批示。新疆分院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密切联系,并通过自治区政府与考察有关的地州、县和部门协调,得到了自治区政府、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政府、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和若羌县政府在交通、食宿、人员、条件保障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新疆分院与考察队一起制定了周详的野外工作安全措施,考察期间每天与考察队保持联系。周俊林院长、吾满江.艾力副院长对考察队的组织、协调工作做了细致的安排,并先后到机场迎、送,出差在外的傅春利书记也经常关注考察队在野外的工作情况。13日晚,自治区副主席刘怡,在迎宾馆宴请了考察归来的刘东生院士、夏训诚研究员一行。
此次考察,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对以下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与研究:塔里木河下游及罗布泊地区近年生态恶化及其原因;近几年塔里木河下游六次放水生态变化调查;罗布泊地区近千年来生态环境变化;罗布泊地区水体变化特点,罗布泊是否“游移湖”;卫星影像图“大耳朵”之谜;雅丹地貌的成因;红柳沙包年层及其环境信息意义;楼兰古城的衰亡原因;罗布泊能否恢复原来水乡泽国的面貌;塔里木河下游及罗布泊地区生态重建—新楼兰工程设想等内容。通过野外考察已取得重要的发现和新的认识,并在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此次考察由87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获得者、国际第四纪委员会主席刘东生研究员为学术顾问;考察队队长由新疆2002年首届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多次去罗布泊考察的夏训诚研究员担任;考察队由各有关专业人员组成。
雅丹地貌与暴雨洪水侵蚀有关
在地质学术界中,一直被肯定了近百年的罗布泊雅丹风蚀观点,随着中科院罗布泊考察队的圆满结束而被否定,专家的最新考察得出最新观点:雅丹地貌形成并非完全是风蚀的作用,其实罪魁祸首还有暴雨和洪水的侵蚀。
罗布泊地区北部、东部和西部,分布着大面积的雅丹地貌,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仅次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雅丹地貌,是我国第二大雅丹地貌分布区。
考察队队长、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夏训诚研究员说,关于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的成因,过去都认为是风的吹蚀作用,划分为风蚀地貌类型。但在第5天的考察中,关于雅丹地貌形成的真正原因才揭开。当时,考察队在龙城北部进行考察时,发现一面积为1平方公里的临时湖泊,这片水面是20多天前附近山区下暴雨形成的。
夏训诚说,在罗布泊,这种临时性的洪水和暴雨是比较多的。因此,周围山地蒸发性的暴雨和洪水也是雅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后,前往的专家们开始重新进行考察,对罗布泊雅丹地貌的形成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以风的吹蚀作用为主的类型;以流水的侵蚀作用为主的类型;在流水作用的基础上,再经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类型。
楼兰遗址里的新发现
9月6日,考察队在楼兰取湖相沉积物的采样时,意外发现了碳穴层,“这意味着,这里曾经发生 过火灾。根据碳穴的分析,可以知道当时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人类历史环境,也可以知道是人为火灾还是自然森林火灾。”考察队顾问刘东生院士说,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经率领中外科学家到楼兰考察过,但当时他们只对佛塔下的六层湖相沉积的厚度等进行过简单的描述,没有做碳14的分析和年代的测定。因此,从地学角度去破解楼兰消亡之谜,这次是首次。
根据计划,科考队对楼兰遗址的湖相沉积物进行采样,研究湖相沉积物中淤泥中的各种成分,然后测定它的年代。“最终可确定佛塔建立的年代和楼兰王国建国的准确时间。”考察队队长夏训诚说。
刘东生院士在考察现场吩咐采样人员:“多采集点碳穴层,因为这往往标志着一个大的事件,如大的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造成的火灾或自然森林火灾。”他还认为,在这里做剖面采样,除了可以分析不同的气候外,还能判断当时的历史和自然环境的面貌,因此,这样做很有意义。
科考队在取样时,同时还发现了萝卜螺,对此也专门进行了采样。“这说明原来这里有淡水或者有微咸水。”考察队成员王富葆教授说。
罗布泊北岸又见水波荡漾
9月5日上午,科考队 在结束龙城的考察后继续前往罗布泊北岸时,惊喜地发现了两泓清澈的湖水!它们由一个类似于小岛的土堆隔开,在阳光的照耀下,满湖碎银!而西岸边横亘的一座雅丹,倒影清晰地立在水中。这组绝妙搭配的山水画,使人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世界里。
带头跑向湖边的科考队队长夏训诚说:“这是我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在罗布泊里见到真正的湖水。”
这片水域的位置在北纬40度50.182分,东经90度13.911分,水面海拔为801米,两个小湖的湖面面积都在l平方公里左右,岸边有一道道湖水退去后留下的白色的盐碱痕。散落的骆驼粪便随处可见,骆驼粪便比较新鲜,但专家们认为可能是洪水带来的,因为这片水域是在近期的短时间内形成的,或者是临时性的。
夏训诚研究员是中国目前进入罗布泊地区科学考察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他先后去过20多次。他曾在1957年参加中国与苏联合作的新疆综合考察队,并留下了人类在罗布泊湖区荡舟的最后记录。1980年月,他与彭加木一同组队考察罗布泊,在彭加木考察遇难后他又多次深入罗布泊搜寻和考察。“但在过去的20多年里,我从来没有发现过这个湖。”夏训诚说。
科考队中的遥感专家、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艾里西尔说:“从1990年5月4日、1992年7月28日、1999年8月25日的卫星图片看,有季节性水的迹象,但当时我们并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
这个区域紧靠天山支脉库鲁克塔格山南麓。科考队认为,出现水域的时间比较符合新疆的气候特点,夏季山洪爆发,低洼处容易积聚大量的来水,形成临时性湖泊,然后迅速蒸发掉。“也许我们下次来的时候,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