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天池自然保护区列入全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名录

日前,经国务院批准,新疆天池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全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名录。
新疆天池仰卧于天山的怀抱中,她以无限的爱恋缠绵于近在咫尺的冰峰脚下,又被群山托起,向世界展示着自己的绰约风姿。湖水碧绿清澈,幻化多姿;神秘、浪漫的传说缭绕其中。天池面积2.44km²,是我国著名的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博格达生物圈保护区。每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年旅游收入1.2亿元。
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脏”“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保护好湿地,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天池自然保护区的湿地都是当地哈萨克族牧民的天然草场,由于牧民至今依然沿袭着靠天养畜的传统,牲畜头数每年都在增加,草场严重超载,就连保护区的核心区博格达峰周围的高山草甸和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主景区的地表植被都被牛羊啃食一空,加之干旱少雨,天池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草场严重退化。存在于中国西北最干旱地区、面积本来就很小的天池湿地,正在逐年萎缩。
近年来,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暴雨异常,另一方面由于上游地区60-70年代的过度森林砍伐和不合理放牧导致上游地区森林、草场的退化,降低了流域的水分涵养能力。上游源区支流径流冲刷松散土源引起了一些稀性泥石流的暴发,使得上游大量松散物质不断淤积天池,缩小天池的面积,影响旅游景区的质量,威胁天池的生命。调查结果表明,地表植被减少造成山洪和泥石流频繁发生,天池也正被泥沙填埋。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天池南岸的池岸线平均向前推进了217米。在过去的32年时间内平均每年约有5.8万㎡的泥沙进入天池,泥沙使天池面积缩小0.11平方公里,相当于目前天池的二十分之一。
为了保护天池,拯救天池,同时更合理的进行旅游开发,促进天山北坡经济带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7月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新疆天池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首届中国科学院-昌吉科技合作洽谈会上,就迫在眉睫的天池山洪泥石流危害问题达成合作协议,对天池上游的小东沟、大东沟、哈萨木拉克、马路沟、孜沿毡等沟道的泥石流物源,对天池泥石流的成因、规模、危害及科学的防治对策立项进行专门调查研究。并于2003年底完成了《新疆天山南部淤积天池的山洪泥石流调查研究与防治方案》。专家提出:根治天池泥沙淤积的措施包括岩土工程、生态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要彻底地保护流域的生态环境,要尽快实施退牧还草,否则若干年后,博格达峰下的湿地和美丽的天池将不复存在。
目前,按照科研部门提供的治理方案,一项旨在恢复生态、救护新疆天山天池的项目已经启动,这将改善天池区域的生态状况并阻止天池水域的萎缩。该项目共分三部分,首先是投资2600万元的治理工程,在天池入水河道的上游修建拦河坝以阻止泥石流,在西部修建导流渠以治理乱流水;其次是投资1500万元的生态移民工程,开发15000亩人工喷灌草场,以解决景区牧民草场置换;三是投资1400万元的生态恢复工程,进行人工造林以恢复当地生长的密叶杨、土榆树等树种。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