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分院研究员周俊林向自治区人大作科技报告

7月26-2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届人大常委会举行了第二十五次会议。27日下午会议议程结束后,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举行了第二十一次专题讲座。由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阿不都热依木•阿米提主持,自治区科协副主席、中科院新疆分院研究员周俊林作了题为《科学的未来和经济社会进步》的报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各位副主任、与会常委参加了这次讲座。周俊林研究员的报告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周俊林研究员的报告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国情、挑战与科技创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产力的新跨越提供了巨大的可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富民强国的中心。
报告内容摘要如下:
一、国情、挑战与科技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崛起,正在成为世界经济中生气勃勃的重要一极。21世纪初在世界经济调整和低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连年快速增长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和亚洲经济的增长引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全球生产基地。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改革开放和和平崛起的大国。但是,中国的国情又决定了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中国的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在国际贸易中仍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本世纪头20—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和油价上涨、环境污染、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备等不利因素将严重制约我们的发展。未来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将是资源问题。西方工业化已经消耗了全球资源的一半以上。例如美国的工业化消耗了70亿吨钢、130亿吨石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将面临巨大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
要在今后20—30年完成工业化的进程,意味着中国来说要走完西方国家200年走过的道路,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发展是硬道理”是不可改变的。但是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方式必须与时俱进。国情决定了我们已经不可能用西方的掠夺式积累完成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用我们的智慧和科学技术创造新型发展道路。只有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才能继续保持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才能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容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新型发展道路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强产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走节约、高效、可重复利用的洁净化生产的路子,要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武装我们的产业,我们才能从跨国公司的“制造车间”和产品扩散地,逐步成为高新技术的原创地和研发基地,也才能真正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取得主动地位。
中国的基本国情的不利方面是人口的众多,以及人均平均资源量的匮乏,同时由于生产过程科技含量的不足和管理水平较低,造成了资源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我们现在已经是排在世界前列的体量巨大经济大国,2004年GDP总量从世界第七位上升到世界第六位,2005年又上升到第4位。但我国科技竞争力和我们的经济实力相比是比较落后的,近5年来一直在24-29名之间徘徊。2004年我国科技竞争力在全球的排名是24位。正因为生产过程科技含量的不足和管理水平较低,对我们未来发展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较高,以及劳动生产率较低。我们生产同样的产品消耗了比别人多几倍的能源和材料,我们同样的劳动创造的财富只是别人的几分之一。
2003年度中国GDP产出占世界4%,但是我们消耗了世界铁矿石30%,世界钢铁的27%,世界铝的25%,世界水泥的50%,世界原油的7.4%;世界煤的31%。其中能源和原材料转化效率低是重要的原因。G-7国家(美、日、德、英、法、意、加)每创造一美元消耗的能源为11.7*10(6)焦,中国经济每创造1美元消耗的能源:69*10(6)焦。是G-7国家平均的5.9倍,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日本的11.5倍。新疆是能源大区,但我们的能耗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经济产出是全国平均能耗的1.51倍(新疆统计局2004年)。所以降低资源消耗非常迫切,降低资源能耗潜力巨大。
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偏低,反映了我们的产业技术水平的低下,也是我国大量低收入人群存在的主要原因。依据世界劳工组织(ILO)2003年报告:2002年,美国人均劳动生产率60728美元,欧洲平均43034美元。2002年,香港以47142美元居亚洲榜首。同年中国大陆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为:珠江三角洲10600美元;长江三角洲9500美元;京津环渤海6800美元。我们新疆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平均为2497美元/劳动力(新疆统计局2004年)。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长江三角洲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平均的15.6%;新疆的劳动生产率是长江三角洲平均的26.3%,大体上相当于美国的1/25。在这里未考虑石油在区域统计中的拉动。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也是新疆国民收入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低下的主要原因。根据研究的结论,人均GDP与人力资源能力系数成完全相关关系,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反映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低,以及产业人员科技素质低的问题。
要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必须以科技为先导,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世界工业化的过程中,一般产业演变规律有以下几个阶段:手工业、基本消费工业(食品、纺织)、资本物品工业(制造、重化)、高级消费工业(汽车)、高技术产业(电子)。西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力、资源、环境问题和矛盾在200年的发展中逐步被消化的。面临21 世纪的竞争和挑战,中国的工业化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完成,必须有较高的发展速度。我们现在工业结构处在一个不同阶段并行发展的状态,所以才出现了同时面临就业、资源、环境、收入差距、管理体制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有正确的政策指导,最重要的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例如目前我们正在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包括了资源与能源减量化,生产过程物质和能量再利用,资源再生等问题必须依赖新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必须借助于物流和能量流的精量设计、大系统设计、全局优化调度。信息技术是实现这些要求的必须的技术手段。再例如新材料技术将是未来国际竞争的主战场,材料的分子设计的科学技术手段将大大提高材料的性能,开辟工程材料的新天地。只有通过加速技术创新,提高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的产出来武装这些产业,才能提高经济自主能力和质量。
21世纪人类发展和中国的发展的选择只有一种:提高自然资本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知识技术贡献率,与自然和谐相处,走绿色之路。这一切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的跨越发展的可能。
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产力的新跨越提供了巨大的可能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调整期。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一个最重要的动向就是自然科学正在从自由探索,逐步成为有明确社会经济目标的行为——科技已经明确地加入了国际性的经济竞争,成为经济竞争中决定因素。
信息科学作为高技术的带头部队,掀起了计算机、全球英特网、信息化的高潮,影响了产业、教育文化,带来了经济的全球化。1958年当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实现了在硅芯片上的功能集成。从单个IC只有4个元件(1958),到4.2亿个元件(2003),可以在单芯片上实现复杂的功能集成。从而出现了微型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始进入了科技、生产、社会、文化等无所不包的领域,大大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发展。下一个里程碑将进入生物器件、单分子器件、单电子器件的时期,将会出现生物芯片、生物计算机,海量存储器件。还将出现未来的由网络连接,具有海量信息节点、超级计算接点、各类用户组成的全球网格系统,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经济全球化的物理载体。计算机网络将从网络信息获取,进入网络经营、网络知识服务。网络的发展将大大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协调优化各个生产环节,实时监督、控制、调度生产过程。
生物科学技术的最大成就是2004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31.746亿组碱基对的破译,标志对人类遗传奥秘有了基本认识。在人类健康、物种培育、药物研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人类基因组的破译并不是人类对自己认识的终结,并未达到预想的完美解决。由基因组密码决定的蛋白质的构成,同样也是表达人类特征的重要形态。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目前基因组功能学、蛋白组学成为面临的重大而有重要应用前景的课题。而克隆技术、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干细胞技术由于产业和健康的需求将进入实用领域,并开始建立了新型的人类健康产业。干细胞技术(Stem Cell)将建立人类器官自移植的新概念,通过干细胞技术克隆,未来将产生了各种人工器官,包括肌肉、皮肤、心肌…? 同时干细胞技术克隆也将用于濒危动物恢复性培育。技术进步和人们的健康需求将导致生命科学技术走向本世纪的辉煌。
在材料科学和能源科学的微观世界里,“分子设计”、“纳米结构”成为材料科学的基本特征,材料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例如碳纤维的微观结构是由分布成网状的碳原子编织而成,碳纤维的密度只有钢的1/6,但是强度达到了钢的100倍。在能源科学领域,洁净燃烧是能源革命的第一步,生物质能源、可再生能源将成为重要的能源结构成分。通过惯性约束激光核聚变、磁约束核聚变、氦3的开发,成为根本解决能源问题(预期2025年)的可行之路。2004年中国科学家发现菠菜的“捕光蛋白”——成为2004年世界科技十大进展之一,预示着生物质能源可能实现工厂化生产。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材料和能源供应的瓶颈突破点将会发生在2025-2035,新材料和新能源科学将给我们提供多种可能性突破这个困难。
生态科学关系着我们和自然的和谐共处。研究生态科学的目的是以人文精神进行“生态管理”,在环境可承载范围内,追求适度的物质生产,获得人和各类生物的生存质量,以求永续发展。生态科学正在揭示环境系统和生命系统的关系, 发现“生态演化”的根本定量规律。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正在建立真实的“数字地球”。我们可以研究各种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追索她的过去,预测她的未来。在生态科学研究中,“人类世”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这是继地质第四纪的更新世、全新世后,成为科学和社会共同关心的新世代。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口猛增,科技腾飞,生产力和经济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开始影响地球环境,一些不容乐观的变化也在加剧侵袭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人类世”被确定为一个新的地质时代,就是要研究人的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矛盾,取得人和自然共同的持续发展。研究人类世,不仅需要多种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甚至要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合作,加强地球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研究,提出科技、经济、政策、社会整体解决方案。中国和新疆的生态科学界也极端关注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塔里木河流域和伊犁河流域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领域,为流域的整治、开发、保护做出了大量的有效的研究成果。
在上述活跃的科技领域,中国的科学家已经做出了重要进展,为我们创新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支持。在第23届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中,中国曙光4000A以每秒10万亿次的速度名列世界第10位,我国已经成为美、日以外最强的超级计算机研制国家。这台计算机2004年6月交付“红色网格”计划——成为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中国国家网格主节点。我国的“龙芯2D”芯片的性能正在向国际主流芯片P4逼近。“龙芯3号”以及用于数字电视,音频、视频压缩处理“凤芯”也即将量产。在纳米结构碳纤维的生长制备方面,我国大陆和台湾的科学家分别在不同的指标上居于世界前列。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在技术科学领域,特别是在装备、电子、自动化、特殊材料、分子药医学的核心领域我们还需要大踏步前进。在这些领域与产业相关的核心专利被跨国公司霸占97%,我们大量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线,也为专利技术付出了高额的代价。在我国许多新产品研制中,随时都有侵权之忧。为了取得建立在科技实力基础上的竞争力,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富民强国的中心,加强科技创新是科技工作将成为新世纪科技工作的重点。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强国富民的中心
进入21世纪,各国科学家都在考虑科学发展遇到新的挑战。科学是在人类环境产生,但科学武装下巨大的开发能力,导致资源无度使用,环境和生态严重受损;科学被动地成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源头,成为政治讹诈武器;科学是人类杰作,但也导致地球经济差异加大、人口膨胀;英特网的无序发展使个性膨胀,又使各民族的文化特征走向趋同;科学是道德之源,但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如Clone克隆技术、个人遗传密码破译与伦理、道德发生矛盾。——这一切都意味科学也在面临社会责任的挑战。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结合被提到议事日程:科学和人文的关系是真与善的关系,科学的发展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把“真”的力量与“善”的结果结合在一起;科学探索的方向需要道德指导,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学科的融合、交叉,更是科学和人文的回归。
正因为如此,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中,以个人自由探索的小科学逐步走向大科学,从科学精英的行为走向团队奋斗;从面向学科的科学,走向面向社会经济问题的科学;现代科学的重心,正走向对复杂系统、大系统的认识,如对生命系统、环境系统、空间系统的认识;科学理性延伸——新的科学价值观正在形成,除了传统科学的实验理性、逻辑理性、数学理性外,价值理性成为科学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科学研究的创新成为有明确社会和经济目标的行为,这也是面向学科的科学,走向面向问题的科学的主要根据。这个观点也得到世界科学家的认同。第三世界科学院2003北京宣言指出:“从全球发展的观点,科学的目标是:和平、繁荣、可持续发展。”。
小平同志在1978年就对这一点做了最直截了当的概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春天又一次来到了中国。
随着知识经济的大潮来到,江泽民总书记对知识创新的意义、目的、重点做了清晰的描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 ;“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 “要鼓励原始性创新,努力攀登世界科学技术高峰”。
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宣告我们国家要走依靠科技强国富民的道路。
要理解科技——经济之间的推动关系,我们必须对科技——经济之间的价值链进行分析。价值链的起点是新领域的探索、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在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的基础上,会产生新原理和技术发明;新原理和技术发明又将推进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投入企业,就会推进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升级,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国力的增强,国家就有可能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技术发明的投入,从而形成经济技术发展整个过程的良性循环。对企业来说,从那一个环节切入,如何处理科技知识和产权的引进、协作、自主开发的关系,就是一个经济—技术价值链控制的问题。当产业走向成熟的时候,价值链控制就成为产业发展的高层管理艺术。
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研究是起点。科学研究是由国家投入,由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体完成的。系统的目标节点是由最终的实现者——企业来完成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高校、科研单位、设计单位、企业、物资市场都处在计划管理之下,经济技术价值链完全是由政府控制的。进入市场经济后,技术——经济价值链必须按经济发展的战略和市场机制的需求重新的配置,要突出技术——经济价值连的重点,保证价值连的畅通。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富民强国的中心。富民强国最终的落脚点是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的竞争力,企业是目标节点,也是市场动力的节点,因而技术——经济价值链的配置应得以企业为主体是正确的。在2006 年全国科学大会的闭幕式上,温家宝在讲到实施《规划纲要》时,强调必须落实推进科技发展的各项措施。在这些举措中首先就是“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明确了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实际上也是明确了我们科技工作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强国富民的中心。而产业链的连接主要依靠产学研结合这种形式。
在新疆科研力量和企业实力都不是很强的情况下,产学研结合河工作导向就更加重要。新疆的科研工作,包括一些基础性的工作(特别是生物技术)和大量应用研究要有定向性,要考虑后续产生的技术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联,要为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做准备;企业为了自身发展要不断从各方面收集技术经济信息,要积极主动为高校和科研单位提出长远发展方向和近期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专业化的中介机构,要作为连接产学研各方的纽带,充分了解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推进区内外科技成果进入产学研合作。
加速机制创新,畅通价值连,提高科技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为企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重要。《自治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计划要和更好与科技规划和计划衔接,特别是规划中的重大发展方向既要有建设内容,同时要对相应科技工作提出明确的导向;重大项目要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研究机构为依托,明确责任加强合作,以科技内涵提高项目的建设水平;加强对科技队伍的引导,强化科技成果在针对性、适用性、成熟度方面工作;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试行科技项目立项的社会招标制,以及科技成果的拍卖制,进一步引导竞争机制的建立;对研究所、大学的绩效考核要注重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和对新疆经济发展实在贡献;研究所、大学要通过“产、学、研”活动开展,作为对学科导向和研究工作进行评估的重要依据,不断进行专业设置、研究方法调整;鼓励研究所、大学与企业共建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博士后流动站,通过这些形式,强化与企业界的联系,成为项目成果转移的载体。同时也使使研究机构在科技成果形成的过程中,加强产品意识、标准意识、工程意识,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系统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科学的发展要为社会进步服务,科学发展也促进了社会进步。科学是“真”,必须有“善”作为引导,为社会进步做贡献;而对善的衡量,应引入科学的理性和方法,例如在干部测评方法,心理素质评判,社会经济的抽样调查和统计也大量应用了自然科学的方法。在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市化,城市群但建设,都需要从科学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社会系统的辅助决策支持工具——社会模型(社会发展,社会资源、环境、文化、收入、心理承受力的评估)都需要自然科学的支持。
科学与法律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必须服从道德规范, 在许多新的领域也涉及法律问题,例如个人的DNA遗传密码谁来知情,个人和民族的基因资源保护,克隆人法律地位,干细胞应当如何使用獭5比恍矶嘀捶ㄎ侍庖彩芑萦诟呒际酰绮饣驯嗦爰际酰。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丰富了形式下,保护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不要让现代化的手段淹没了我们的传统和人类美好的感情。
我国的经济正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新疆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也没有例外和能够得到特殊照顾的地方。全球经济的顶端是掌握了标准、核心技术、品牌的高收益经济贵族;中间段是大规模、高效率的生产、加工的企业实体;全球经济的低端是资源的供应、低级产品的加工和巨大的市场。经济全球化不会发善心,只有竞争我们才能从低端和中层向上层前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新疆的发展又是一次机遇。在创新体系的建设中,新疆的资源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和增值,新疆的生态和环境可以走向良性转化的道路,新疆产业的技术和知识水平以及竞争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以人为本”的发展将给各族人民带来更加繁荣和幸福的未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