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科学与中国”新疆行科普活动,搭建高端科学传播平台,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近日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达仁走进乌鲁木齐,于6月19日、20日分别在乌鲁木齐市 113 中学与新疆大学开展《全大气层探测及过程研究》主题科普报告,为青少年与高校师生带来一场探索大气奥秘的科学之旅。
科普进校园:点燃青少年的 “大气科学” 好奇心
6月19日,吕达仁院士首先来到乌鲁木齐市113中学,以生动形象的案例与通俗的语言,向在场师生展开“全大气层”的神秘画卷。他从对流层的风雨雷电讲起,延伸至平流层的臭氧层保护、中高间层的极光现象,直至热层与散逸层的太空边界,结合卫星遥感、探空气球、雷达观测等前沿探测技术,揭示了大气圈从地面到数百公里高空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
“为什么天上的云有不同形状?”“卫星如何监测全球气候?”面对学生们踊跃提出的问题,吕达仁院士以“大气像一层会‘呼吸’的被子”作类比,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鼓励同学们“大气科学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应对气候变化到探索太空,都需要年轻一代用科学思维去发现与创新。”活动现场,学生们通过互动问答,直观感受了大气探测仪器的工作原理,在心中埋下了科学探索的种子。
学术对话高校:共探大气科学前沿与应用
6月20日,吕达仁院士走进新疆大学,为生态环境、计算机等四个学院师生带来更具深度的学术分享。报告中,他系统梳理了全大气层探测的发展历程,从传统地基观测到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的构建,重点介绍了平流层-中间层-低热层耦合过程研究的国际前沿,以及该领域在天气预报、航天安全、气候建模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针对新疆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吕达仁院士特别提到:“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大气边界层与西风带相互作用复杂,开展全大气层探测对研究干旱区气候演变、沙尘暴形成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他呼吁高校加强跨学科合作,利用新疆的区位优势建设大气科学观测基地,为“一带一路”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报告结束后,师生们就中亚大气污染物传输、高海拔地区大气物理过程等问题与院士展开热烈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科学与中国”新疆行:让高端科学“落地生根”
作为“科学与中国”新疆行科普活动的重要环节,本次报告通过院士领衔的科普形式,将前沿大气科学研究与地域需求相结合,既激发了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为新疆高校的相关学科建设提供了学术启发。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认真执行中国科学院“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未来将持续邀请更多院士专家走进新疆,围绕生态环境、资源开发、气候变化等主题开展科普与科研合作,推动科学知识普及与区域创新发展深度融合,让“科学之光照亮边疆”。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主办,乌鲁木齐市113中学、新疆大学协办,得到“科学与中国”科普活动项目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