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探索者
吾满江.艾力同志的事迹材料
吾满江.艾力,维吾尔族,男,1964年10月22日出生,新疆库尔勒市人,物理化学博士学位,研究员,中共党员,1988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中科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兼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科研工作成果显著
吾满江.艾力同志作为主要人员,参加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破乳剂研制工作”、国家攀登(B)计划强化采油技术中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界面传质的探索研究”、新疆高新技术项目“无机盐对表面活性剂传质的影响研究”、“九.五”攻关项目“克拉玛依三元复合驱先导试验工业扩大试验原油脱水技术”和“三元复合驱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主持了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环糊精与表面活性剂的包结物研究”;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糖酯表面活性剂开发研究项目”、科技厅“系列糖酯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中间试验项目”、中科院创新项目“系列糖酯表面活性剂的开发中间试验项目”、油脂深加工项目“系列共轭亚油酸产品开发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创新的成果,得到了区内外有关专家的很高评价。由于成绩突出,吾满江同志获得了2002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自 2001至今,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常委一职。
致力于新疆资源的深加工和技术的产业化工作
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是中国科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总要求而制定的基本战略,也是新疆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在自治区科技与企业界多年的实践中,关系自治区经济发展的许多科研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突破,从技术支撑的角度看瓶颈仿佛被疏通,但产业化的过程往住不顺利,一些非常有价值、有潜力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其关键因素是缺少成熟可靠的中试平台。吾满江.艾力同志敏锐的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毅然抵制住理论研究风险小,成功的机会较大,成果易于显示的诱惑,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和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发展方向,以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为目标,在中科院、自治区科技厅及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力支持下,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组建了新疆第一个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近二年的建设,建筑面积达4500平米的中心中试基地建设已完成,中心现已具备完善的设备条件,为自治区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和技术的引进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中心承担着国家、中国科学院、自治区科技攻关及企业项目近10项。在过去短短的两年中工程中心紧紧围绕新疆资源转化战略,开发出了数十种精细化工产品,申报国家专利9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4项,制定企业标准4项,为高技术发展和资源转化做出了积极和具有探索性的工作。开发出的产品包括各种纯度α-亚麻酸乙酯、高纯度共轭亚油酸、高纯度共轭亚油酸乙酯、高纯度亚油酸乙酯 、高酯化度蔗糖多酯和高纯度油酸等产品的新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而且多数产品已开始销售,客户遍及国内外,形成大小订单100吨。该中心的建成,将为新疆特种资源的深加工利用和扭转新疆特色资源只能以初级产品外销的局面做出巨大贡献。
在吾满江.艾力同志积极开拓下,中心不断加强与企业合作,与新疆华丰园公司、新疆纵横股份有限公司、新疆通利源公司合作成立多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依托工程中心已实现三项技术转化,得到了220万元的技术转化效益和160万元的中间试验产品的销售纯利。
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科技人才
人才是科研兴盛之本,现代科研与企业发展单靠个人的力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不可能支撑起工程中心的事业。吾满江同志在主持科研项目开发的同时,非常注重建设科研团队。在过去3年里,结合地区资源状况,把施行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相结合,建设了一支十分良好的研究队伍。从新疆大学和新疆石油学院引进了3名具有硕士学位的研究人员,他们在研究和开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研究所的支持下,培养了6名和正在培养1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4名学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奖学金。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工程中心的整体水平,2003年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从工程中心中选出两名具有硕士学位的研究人员攻读博士学位。工程中心现在已形成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锐意进取的科研团队,
治学严谨,成绩突出
吾满江同志治学严谨,成绩突出,在国外期刊J. Disper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Incl. Phenomom.、 J. Chem.Thermodynamics、 Acta Physico-Chincica Sinica等刊物上发表文章11篇,国内期刊发表30多篇,其中有6篇论文被国外SCI收录。申请专利9项。2002年至今,申报国家发明专利9项。(1)“共轭亚油酸或共轭亚油酸酯的微胶囊”,专利号: ZL01141390.5 (2)“由脱水蓖麻油制备共轭亚油酸的方法”,专利号: ZL01141302.6 (3)“使用混合溶剂合成共轭亚油酸的方法”,申请号: 01145341.9;(4)“共轭亚油酸盐的微胶囊”,申请号: 01137659.7;(5)“共轭亚油酸及其衍生物的环糊精包结的微胶囊”申请号: 01135951.x;(6)“含共轭亚油酸锌盐和腐殖酸钠的药用软膏”, 申请号: 02108604.4;(7)“含共轭亚油酸或共轭亚油酸衍生物的保健酒”, 申请号:02102288.7;(8)“合成共轭亚油酸维生素C酯的方法”, 申请号:200310100510.8 (9)“高酯化度蔗糖多酯合成新工艺” 申请号:200310100431.3 其中四项已被授权。获得自治区第六界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思想政治过硬,有着高尚的品德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吾满江为了工程中心的发展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忘我工作,双休日加班对他来说是常事。在他这种忘我工作精神的感召下,工程中心的员工中逐渐形成了爱国、敬业、奉献的精神风貌。 吾满江同志非常注重民族团结,工程中心现有汉、维、回三种民族的科研人员21人,在他的带领下,各民族科研人员团结、互助已蔚然成风。为此,吾满江同志获得了2002--2003年度新疆分院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的称号。2004年初,工程中心的两项发明专利获得了国家授权,得到了研究所4000元的奖励,作为中心负责人和专利第一发明人的他,吾满江同志自己一分钱也没要,而是把这些钱分到了工程中心的每一个同志和研究生手中。吾满江同志长期默默无闻地资助着库尔勒市一名家境贫困的孩子上学,作了好事还不留名,直到有一次他的研究生无意中在他的办公桌上看到那个孩子写给他的信时,才知道这件事。但他却说,这件事,是我应该做的,别告诉别的同志,这都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无私奉献的品格。
闪耀的脉冲星
记“西部之光”资助博士王娜
1965年11月出生的王娜研究员,是乌鲁木齐天文站迅速成长起来的年青学科带头人,她在开创我国脉冲星的观测与研究、在祖国边疆建立全国脉冲星观测基地的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1998年7月至2001年6月获北京大学(吴鑫基教授)与澳大利亚国家天文台(ATNF)(澳大利亚院士MANCHESTER教授)联合培养的理学博士学位,在读期间获得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支持,并获澳大利亚国家天文台(ATNF)的研究生奖学金、北京大学光华奖、成中杰纪念奖。
九十年代,乌鲁木齐天文站抓住中国科学院批准扩建“乌鲁木齐甚长基线站”(VLBI)的科研项目带来的机遇,由原单一的人造卫星观测发展成为天体物理研究工作的观测站,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射电天体物理、VLBI及射电天文技术方法研究、脉冲星、活动星系核、恒星形成与演化研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系统和良好的工作状态,现已在国际VLBI网中占有一席之地。
1997年年青的王娜带着报效祖国的心愿从澳大利亚返回国内,随之就紧张的投入到由澳大利亚ATNF、英国Jodrell Bank天文台、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和乌鲁木齐天文站组成的国际合作课题“脉冲星观测与研究”。王娜研究员是该课题主要研究骨干和核心人物之一。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王娜研究员在科研工作中十分重视对国外的本领域科技动态的了解,始终注意使自己的工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她的导师(北大吴鑫基教授和澳大利亚国家天文台D.Manchester 院士)的指导下,通过刻苦钻研和辛勤的实践,她负责执行的脉冲星观测研究课题成果丰硕,成为乌站脉冲星课题组的代表性人物,实现了我国脉冲星观测研究的跨跃式发展,率先在一个波段上进入国际行列,脉冲星的观测研究工作成为乌鲁木齐天文站单天线工作中具有特色和优势领域,王娜以其出色的工作成绩使脉冲星研究成为长期国际合作项目,使其发展成为中科院天文观测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她长期在距乌鲁木齐市70公里,海拔2000多米的深山野洼里艰苦工作,回站后仍是刻苦钻研,很少在节假日休息,无法照顾幼小女儿。但是勤奋的学习必然带来丰富的科学积累,执着的钻研才有高水平成果的回报。
王娜研究员在完成三国五方参加的《乌鲁木齐天文站18厘米脉冲星脉冲到达时间的观测研究》国际合作研究任务的过程中,发表了30余篇科学论文,其中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发表的《南天脉冲星周期跃变研究》、《乌鲁木齐天文站脉冲星到达时间研究:系统和结果》两篇最具有代表性。前者已经被引用20余次,后者则是脉冲星发现30多年来首次利用国内的射电望远镜进行到达时间观测并在国际上著名期刊发表的成果。她的博士论文《脉冲星到达时间和星际闪烁观测研究》是乌鲁木齐天文站脉冲星国际合作研究成果的代表作,得到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绾院士的高度评价:“王娜进行的74颗脉冲星到达时间的监测,这样规模的监测在当今脉冲星前沿实测研究中足以占有一席之地。这篇博士论文的重要学术意义还在于,用小望远镜(注:指乌鲁木齐南山基地25米射电望远镜)作了一项重要的学科开拓,带动了我国脉冲星实测研究。”王娜研究员出色地掌握了脉冲星观测技术和研究方法,是利用国内射电望远镜做出脉冲星观测研究成果最多、水平最高的专家。
王娜研究员目前担任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站长、站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文站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1月当选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委员、2003年5月荣获自治区“新疆青年科技奖” 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