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至13日,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简称“青促会”)广州分会一行赴新疆与青促会新疆分会开展学术交流与考察。来自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三所单位(华南植物园、南海海洋研究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和新疆分院系统的近40名青促会成员、青年学者参加活动。活动由青促会新疆分会、青促会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小组主办,青促会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小组、青促会新疆天文台小组协办。
9月10日,交流活动在座谈会中拉开序幕。青促会广州分会副会长何庆友、新疆分会副会长王浩、华南植物园小组副组长杨超分别介绍了广州分会、新疆分会以及华南植物园的情况。随后,陈更新研究员、杨之乐研究员、李大磊研究员、殷娇研究员、唐为研究员、方功焕研究员、梁星云副研究员、李豪副研究员、杨启林博士分别做了题为“大洋环流与观测”“ 建筑工业化装备与建筑大模型”“星际分子探测”“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的材料化和能源化”“病理微环境响应活性材料促组织内源性修复”“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过程模拟与未来预估”“ 气候变化与森林植物响应适应机制”“ 豆科牧草百脉根--根瘤菌共生固氮的研究与应用”“从沙漠到火星:齿肋赤藓的极限生存之路”的学术报告。报告现场交流氛围热烈,与会学者围绕报告内容积极提问、深入探讨,充分展现出青年科研人员对跨学科合作的高度热情,为两地分会后续科研协作奠定基础。
在实地考察活动中,与会人员先后走访参观了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中国科学院新疆自然博物馆、伊犁河流域生态系统研究站(天山积雪雪崩研究站)、天山积雪雪崩新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积雪雪崩站”),以及伊犁植物园,近距离了解新疆特色科研领域与创新性成果。考察期间,新疆生地所副所长段伟利研究员详细介绍了积雪雪崩站的发展历程和前辈及科研团队在积雪监测、雪崩预警、雪水循环等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新疆生地所科研处处长周晓兵研究员结合我国生态领域科研需求,建议两地青促会成员及青年学者围绕盐碱地改良、抗逆植物与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土壤生态学等方面加强合作,积极推动项目联合申报和成果落地。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震雷研究员分享了从烟雨江南到胡杨深处的科研经历,讲述了扎根边疆、投身干旱区生态研究的心路历程。新疆自然博物馆馆长李文军研究员详细讲解了新疆生地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中的先进技术与实践经验,并带领考察团参观“大漠魂 边疆情”党员主题教育基地,让大家深刻感受新疆生态治理的艰辛与成就。伊犁植物园副主任刘会良研究员详细讲解了伊犁植物园的建园历史,以及在野苹果、葱属等种质资源保育以及脆弱区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分享了华南植物园与伊犁植物园合作的经验,提出未来在国家植物园体系内加强联动,尤其在石斛、甘草、枸杞等资源植物开发保育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的设想。
在交流活动中,广州、新疆两地青年科研人员通过专题研讨、实验室交流、野外台站考察等多种形式的高频互动,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青年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开展深度对话,不仅增进了两地科研团队的互信与了解,更明确了后续区域协同创新的发展方向,为两地院所进一步开展跨区域协同合作奠定了基础。
座谈会现场
学术报告现场
参观考察
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