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中科院新疆分院系统内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成立60周年。60多年来,中科院新疆分院取得了哪些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2月23日,在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科院新疆分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生态环境领域研究成果丰硕
问:中科院新疆分院在生态环境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科研成果?
答:60多年来,中科院新疆分院围绕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矿产资源开发、生物多样性保育等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和试验示范,累计取得各类获奖成果383项,包括联合国奖3项、国家奖35项。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建设、策勒流沙治理等项目成果获得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荒漠化治理奖。
中科院新疆生地所荒漠化防治研究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非洲绿色长城重点区域沙漠化防治实用技术合作研究与示范”,以助力非洲绿色长城建设为主要目标,建立了荒漠化防治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荒漠化防治的“中国绿色技术公园”,为非洲绿色长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实施了“重点地区和重要工程的环境问题与灾害风险防控”项目,以“一带一路”沿线荒漠化问题、高寒环境冻土灾害、山地滑坡泥石流灾害与极端气候影响下的灾害问题为研究对象,建立防风固沙等试验示范区10个,形成了重要工程与生态安全的技术模式及示范案例,用实际行动造福当地人民,实现了互利共赢。上述两项成果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中展出。
此外,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中科院新疆生地所重点开展中亚干旱区抗逆生物资源的收集与保育,系统集成干旱区保育原理及技术体系,提出我国干旱区“一库两园”构想,已建成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和伊犁植物园,通过两园互补、全方位覆盖干旱区所有生态系统的植物类型,实现关键物种、珍稀濒危物种、特殊基因物种、药用植物、观赏花卉、作物近缘种等的迁地保育,成为干旱区种质资源的活体保育基地。
中医药研发走向世界
问:中科院新疆分院在中医药的研发方面有哪些突出成果,下一步在中医药研发方面有何规划?
答:中科院新疆分院长期致力于中医药创新药领域研究,在特色药用资源开发利用、中药材物质基础研究、生物活性筛选及作用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建成了国内唯一从事干旱区特色药用植物基础及应用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建成自治区首个“民族药中试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平台”,并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还建设了首批海外机构“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和中国—乌兹别克斯坦新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一带一路”中亚地区天然药物化学研究领域形成一定影响力。
今年10月,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研究团队研制的中药1.1类创新药——艾拉片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艾拉片在治疗男性弱症方面具有临床优势,在寒性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目前,研究团队系统完成了新药的药学、药效、毒理、临床方案设计等临床前研究工作,并开展了新药研发和大生产衔接间的关键技术攻关,保障了新药过程一致性。艾拉片通过临床试验后将会尽快上市,造福广大患者。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自身在新疆特色药用资源转化方面的优势,以产出具有国家重大影响的新药为目标,突破中医药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为自治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天文研究机构
问: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天文研究机构,中科院新疆分院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为我国天文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答:新疆气候少雨干燥,天文观测环境优越,是国内可开展光学天文、射电天文厘米波,甚至毫米波、亚毫米波观测的稀缺资源。中科院新疆天文台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天文研究机构,经过60多年发展,在中国现代天文布局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成为国际合作研究网络中的重要单元。新疆天文台在全疆范围内勘选出多个不可替代的优秀天文台址。南山观测站已成为国内成熟的射电及光学观测基地型野外站,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国家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多项重大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脉冲星是天文和物理的前沿研究领域,早在上世纪90年代,新疆天文台就率先利用南山观测站25米射电望远镜实现了脉冲星测时观测研究。通过长达近20年的实测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我国脉冲星观测和研究水平。近两年,新疆天文台作为中国天眼FAST重要用户在脉冲星观测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为FAST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
站在新起点,新疆天文台将继续发挥和保持若干基础天文研究方向在国内天文领域中的优势,聚焦学科前沿,围绕大望远镜核心技术深化攻关,深度参与重要国际科技合作,全力推动大型射电望远镜项目建设,将新疆天文台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文研究机构。(来源:天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