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重要科技成果取得显著成效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分党组书记陈曦介绍有关情况。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董云社,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党委委员、所长潘世烈,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党委委员、台长王娜一同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对外联络处处长李洁主持新闻发布会。
李洁:
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作为中国科学院在少数民族自治区设立的唯一一所分院,为新疆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分党组书记陈曦先生,请他介绍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重要科技成果的有关情况,同时我们还邀请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董云社先生,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党委委员、所长潘世烈先生,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党委委员、台长王娜女士,请他们一起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
下面,首先请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分党组书记陈曦先生做介绍。
陈曦: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下面,我就中科院新疆分院成立以来各项事业发展情况及“十四五”开局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中科院新疆分院成立于1957年7月30日,是在第一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研究机构。成立60多年来,在中国科学院党组和自治区党委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蓬勃发展,在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民生科技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恰逢新疆分院系统内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成立60周年,在这里,我代表中科院新疆分院系统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科院新疆分院发展的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60多年来,我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加强前瞻布局,深入实施国家重大项目,积极开展战略咨询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在生态环境领域,围绕新疆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矿产资源、生物多样性保育等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和试验示范,累计取得各类获奖成果383项,包括联合国奖3项、国家奖35项,第一、第二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和塔里木沙漠公路建设、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治理等获得了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联合国环境署荒漠化治理奖。在天文学研究领域,参加了国家“探月计划”和“火星计划”,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彰显了新疆科技创新力量在资源环境领域的支撑引领作用。
60多年来,我们面向经济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凝练创新目标,优化学科布局,加快成果转化,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民族药研究方面,连续实现棉花花总黄酮、乃孜来颗粒2个新药转化并进入II期临床,汝坦、索非布韦等4个药品在中亚地区注册上市,更可喜的是,近期新药研发又有新的突破,中药1.1类创新药“艾拉片”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研究。在固体辐射物理等特色学科方面,建成了国际先进、国内唯一的元器件累积辐射效应试验平台,持续为国家载人航天、深海探测、核工业等提供关键核心技术保障。在绿洲农业方面,创立了棉花世界高产模式,在棉花高产种植、棉蚜虫生物防治、盐碱地改良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获得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对新疆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产生了积极重要影响。
60多年来,我们充分发挥科教资源集聚优势,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先后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含培育)、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2个、野外台站34个。新疆天文台成为我国布局在西部重要的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为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国家战略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建成“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中亚药物研发中心”两个海外科教基地,为我国生态建设成果、生物医药产品“走出去”搭建了国际合作平台。
60多年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在科研实践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在国内外高端平台挖掘和引进人才,为自治区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有深入罗布泊科考而牺牲的彭加木,也有60年潜心治沙研究的刘铭庭,还有自治区成立后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到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科学家精神在天山南北一代代薪火相传。目前,中科院新疆分院已建有1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6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为新疆乃至全国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成为自治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中科院新疆分院围绕“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为统领,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围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干旱区生态环境、光学材料、脉冲星引力波探测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二是建设中乌医药科技城、质子加速器、伊犁植物园、新疆自然博物馆等重要科研平台,为科技事业发展蓄势赋能;三是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今年3位青年学者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支持。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新疆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谢谢。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李洁:
好的,感谢陈曦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媒体提问环节。提问记者请举手示意,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谢谢!
中新社:
董云社副所长,您好,我是中新社记者,据悉,今年是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成立60周年,请举例谈一下60年来新疆生地所在服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谢谢。
董云社:
谢谢您的提问。
1961年,新疆生地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新疆水土生物资源综合研究所在乌鲁木齐成立。研究所的老一辈科学家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查明了新疆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为新疆总体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奠定了重要基础。
研究所自成立之初,就坚持把“科技兴疆”作为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紧紧围绕制约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开展了长期深入的科学试验、考察和研究,在沙漠公路防护、棉花高产、大芸种植、塔河治理、天山申遗、盐碱地治理、脆弱生态恢复、成矿预测、生物资源保育、生态环境监测、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重要科技成果,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研究所建成了新疆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我国第一个资源与环境公益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国内外建立了31个野外观测研究站,创办了4个学术期刊,其中《Journal of Arid Land》是新疆唯一入选SCI的国际英文学术期刊,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全球前1%行列,是干旱区科学继承和发扬的核心骨干力量。
研究所已与哈萨克斯坦、比利时等2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50多个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了合作与交流,研究所引进的外国专家先后有20人次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和自治区外国专家“天山奖”。研究所还牵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荒漠化防治专题联盟,实施了“非洲绿色长城”“咸海生态修复”等一批重点项目,接收培养了一批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成为国际干旱区研究领域特色鲜明、不可替代的研究力量,为新疆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科技贡献。
谢谢。
李洁:
好,请大家继续提问。
新疆广播电视台:
潘世烈所长,您好,我是新疆广播电视台记者,近年来,中科院新疆分院的研究团队先后研发出祖卡木颗粒、复方一枝蒿颗粒、寒喘祖帕颗粒等被人熟知的中医民族药品,据悉,近期又有一款创新药“艾拉片”获准进入临床研究,您能不能介绍一下相关情况?谢谢。
潘世烈:
谢谢您的提问。
近日,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大力支持下,由中科院新疆分院阿吉艾克拜尔?艾萨研究团队研制的中药1.1类创新药——艾拉片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艾拉片来源于新疆民族医临床经验方,具有丰富的临床用药历史。研究团队通过对既往临床应用关键信息和临床病例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艾拉片在治疗男性弱症方面具有临床优势,在寒性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研究团队系统完成了新药的药学、药效、毒理、临床方案设计等临床前研究工作,并依托与乌鲁木齐高新区共建的新疆民族药关键技术及工艺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新药研发和大生产衔接间的关键技术攻关,保障了新药过程一致性。艾拉片在通过临床试验后将会尽快上市,造福广大患者。
长期以来,该研究团队致力于新疆优势资源的转化,在新疆特色药用资源开发利用、民族药材物质基础研究、生物活性筛选及作用原理方面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团队牵头组建了国内唯一从事干旱区特色药用植物基础及应用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在乌兹别克斯坦设立了海外研发机构,去年由科技部审批通过“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这是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国家对外科技合作创新最高级平台。该团队成为新疆民族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领军力量之一,在国际中亚地区天然药物化学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自身在新疆特色药用资源转化方面的优势,以产出具有国家重大影响的新药为目标,突破民族药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为自治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
李洁:
好,请大家继续提问。
工人日报:
王娜台长,您好,我是工人日报记者,作为中国西北地区唯一的天文研究机构,新疆天文台在中国现代天文布局中的使命定位及未来发展规划是什么?谢谢。
王娜:
谢谢您的提问。
新疆气候少雨干燥,天文观测环境优越,是国内可开展光学天文、射电天文厘米波,甚至毫米波、亚毫米波观测的稀缺资源。新疆天文台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天文研究机构,也是中科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成员,经过60多年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发展方向和学科特色,在中国现代天文布局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成为了国际合作研究网络中的重要单元。新疆天文台在全疆范围内勘选出了多个不可替代的优秀天文台址。南山观测站已成为国内成熟的射电及光学观测基地型野外站,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国家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多项重大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脉冲星是天文和物理的前沿研究领域,是科学前沿“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早在上世纪90年代,新疆天文台就率先利用南山观测站25米射电望远镜实现了脉冲星测时观测研究,不仅得到了中国天文泰斗、中科院王绶琯院士高度评价,“用小望远镜作了一项重要的学科开拓”,且通过长达近20年的实测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我国脉冲星观测和研究水平,近两年作为中国天眼FAST重要用户在脉冲星观测研究方面已取得多项成果,为FAST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位于帕米尔高原的慕士塔格观测站,具有非常优良的光学天文观测条件,十分适合开展光学红外波段的天文观测。
站在新起点,新疆天文台将继续发挥和保持若干基础天文研究方向在国内天文领域中的优势,聚焦学科前沿,围绕大望远镜核心技术深化攻关,深度参与重要国际科技合作,全力推动大型射电望远镜项目建设,将新疆天文台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文研究机构。
谢谢。
李洁:
好,请大家继续提问。
新疆日报:
董云社副所长,您好,我是新疆日报记者,当前,保护生物多样性被提到前所未有高度,请问中科院新疆分院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谢谢。
董云社:
谢谢您的关注。
新疆地域广阔,生态类型多种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特殊的地貌单元和气候条件孕育出抗旱、耐盐碱、高光效等优良遗传特性的特殊生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和关键地区,也是我国未来战略性生物资源的储备库。
长期以来,中科院新疆分院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干旱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我们提出了建设干旱区种质资源库的构想并付诸实践,其核心内容就是建设“一库两园”保育平台。“一库”就是干旱区种质资源库,“两园”是指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和伊犁植物园。其中,吐鲁番沙漠植物园立足收集荒漠植物区系活体植物,已经成功收集保育了沙拐枣、梭梭等700多种荒漠植物,成为全世界收集保育中亚干旱区荒漠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园;伊犁植物园重点收集干旱区山区、草原、平原上的植物,已收集保育野果林、云杉林等各类植物1200余种,种植各类植物近20万株。通过两园互补、全方位覆盖干旱区所有生态系统的植物类型,实现关键物种、珍稀濒危物种、特殊基因物种、药用植物、观赏花卉、作物近缘种等的迁地保育,成为干旱区种植资源的活体保育基地。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重点打造干旱区生物资源离体保育库,收集保育包括种子、DNA材料、微生物菌株等,为加快我国干旱区生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实现快速、高效、持续开发利用做出重要贡献。
谢谢。
李洁:
好,请大家继续提问。
中国青年报:
潘世烈所长,您好,我是中国青年报记者,大数据智能化正深刻改变着经济形态、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请问中科院新疆分院的研究团队在相关领域都有哪些研究成果?谢谢。
潘世烈:
谢谢您的提问。
大数据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在各个行业都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我们的研究团队紧紧围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开展了面向典型领域的大数据敏捷感知、融合治理和智能分析研究,攻克了海量数据实时处理、跨领域动态融合、高维复杂可视分析等系列关键技术;开展了多模态信息发现、智能处理与内容理解研究,融合业务场景与模式,提供多源异构海量信息智能化服务,构建了全流程大数据处理及智能分析平台,为区域公共安全、政务服务、经济民生等领域提供支撑。相关研究成果获得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专利软著20余项,在实时加油系统、人社劳动力转移、新疆旅游大数据、高考志愿填报等场景广泛应用,累计处理数据超过30亿条,推动了新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新疆传统产业的业务模式创新和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技术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具备不可篡改、可溯源的技术特性。新疆地处“一带一路”核心区,区内众多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及社会治理现代化亟需区块链技术提供助力。当前,我们正在攻克区块链技术落地过程中的网络快速组网、大规模数据管理、物联网融合等关键技术。结合已有成果和研究基础,未来将在供应链管理、政务数据流通共享、能源综合管控、司法存证溯源、海关执法管理等领域发挥核心技术优势,起到创新业务模式,提质增效的重要作用。
谢谢。
李洁:
好,请大家继续提问。
中国日报:
王娜台长,您好,我是中国日报记者,请问新疆天文台在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王娜:
谢谢您的提问。
长期以来,新疆天文台把普及天文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作为重要使命,面向新疆各族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野外台站科普阵地作用,完善了科普队伍建设、科普产品研发和科普条件建设。南山观测站是国家、自治区及乌鲁木齐市三级科普教育基地,积极打造了南山站天象厅和太阳广场,为大众提供了最为真实的科普体验。2021年9月,南山站天文科普展厅“问天”馆正式开馆,这标志着坐落于新疆天文野外观测站第一座科普场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二是面向广大青少年、大学生开展了新疆“情系苍穹”冬夏令营、新疆中小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科学家进校园、天文研学游、重大天象直播、南疆“亲戚”参观野外台站等各类品牌活动,每年直接受益达5万人次。
三是结合南疆中小学教育和文化建设需求,与当地政府、学校联合共建科普场馆、捐赠天文科普望远镜、培养当地科普讲解员,使天文科普真正落地南疆。2019年在墨玉县成功建立了首个天文科普教育基地,2020年在阿克陶县布伦口乡中心小学援建了南疆首个“天文教室”。
四是组织科研人员组成天文科普讲团,尤其是我台多位天文学研究员、博士等积极参与活动,深入基层展现科学研究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关键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科学氛围、厚植科学文化,激发新疆各民族青少年、公众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
谢谢。
李洁:
好,请大家继续提问。
中国县域经济报:
潘世烈所长,您好,我是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近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请举例说一下,中科院新疆分院在解决“卡脖子”问题上都取得了哪些成果?谢谢。
潘世烈:
谢谢您的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近年来,中科院新疆分院的研究团队始终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聚焦关键领域和卡脖子的地方开展科研攻关,取得了一定成果。
比如,热敏电阻器是航天器热控制中重要的敏感元件,主要用于航天器上设备和部件的温度控制和测量,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航天器的可靠性。在这方面,我们的产品实现了热敏电阻器从高温真空环境到液氢、液氧温区的温度测量,有20多个品种的产品为独家供货,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解决了国家重要航天工程中的测温问题,同时我们的快响应热敏电阻器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仪表的研制,推动了我国航天领域以及海洋领域环境监测的技术进步。
又比如,随着我国核电规模不断增加,对抗辐射装备有大量需求。因为,在核电站设施监控和视频检查中,一般的工业级摄像机无法正常使用,必须使用抗辐射摄像机,目前抗辐射摄像机基本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购买困难,同时价格也非常高。为此,我们的研究团队基于多年抗辐射加固科研积累,突破强辐射环境下电子系统抗辐射加固技术,研发出的抗辐射摄像机性能显著优于当前国内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有效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且体积小、重量轻,最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了技术上自主可控,解决了国外技术“卡脖子”问题。
谢谢。
李洁: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再回答大家最后一个问题。
新疆科技报:
陈曦书记,您好,我是新疆科技报记者,60多年来,中科院新疆分院系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批批杰出科技创新人才,请问新疆分院系统目前的人才状况,以及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有哪些经验做法?谢谢。
陈曦:
谢谢您的提问。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60年多来,中科院新疆分院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坚持正确引人用人育人导向,坚持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双管齐下,通过大力建设研发创新平台吸引人才,提高经费支持强度和薪酬待遇留住人才,联合实施各类人才项目用好人才,探索实施特别研究助理制度储备人才,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骨干人才的稳定支持和精准激励力度,逐步建立起开放灵活的吸引和培养机制,凝聚了一支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形成了面向国际干旱区生态环境资源、材料物理与化学、射电天文与技术等领域前沿科技研究的人才高地。截至目前,新疆分院系统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建成博士后流动(工作)站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3个,拥有博士以上科研人员462名,其中303人次入选国家、中科院和自治区各类人才计划,特别是2019年,地质成矿学术带头人肖文交研究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自治区成立以来首位中科院院士。
近年来,我们围绕深化与自治区的科技合作内容,不断探索科教融合新模式,大力推进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新疆分院系统每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近900人,为自治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科技人才。
谢谢。
李洁:
好的,感谢记者朋友们的提问,答记者问就到这里。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重要科技成果的有关情况。如果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或是有进一步采访的需求,在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可以向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的工作人员进行咨询。今天发布会的相关资料稍后放到公开邮箱。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谢谢各位发布人! (来源:国务院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