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当记者走进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综合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厅正中的展示台,上面摆放着两块可单人环抱的矿石。一块是表面金灿灿的黄铜矿石,另一块是表面粉红色与灰白色相间的锂辉矿石。
穿过大厅来到四楼走廊,墙壁上并排挂着“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肖文交院士工作站”和“新疆矿产资源与数字地质实验室”的牌匾。
肖文交——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新疆分院院长,地质学家,也是2021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获得者。
虽然2011年肖文交才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调到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工作,但他和新疆的缘分早在30年前就已结下。
上世纪90年代,肖文交初次来到新疆的西昆仑山脉进行科学考察,之后他几乎每年都要来新疆进行野外研究。当时的肖文交,已经聚焦中亚造山带构造格局和大陆增生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后来新疆地质找矿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我们搞地质工作的,每年要有三五个月在野外考察,进行实地研究与采样。上世纪90年代从北京到新疆,关山迢递,没有现在这么方便。”肖文交说,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尽管艰苦,却具有得天独厚的成矿条件,这样的地质环境,让他来新疆工作甘之如饴。
搞地质工作,野外考察是必不可少的功课。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肖文交及其团队成员早已习惯了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工作环境。“我和肖老师认识也有近20年了,他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有一次秉烛夜谈,了解到肖老师对新疆工作的热忱以及新疆大力发展的契机,我去年也追随着他,正式加入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肖文交的团队成员、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毛启贵说。
上山都靠两条腿,面对高原反应和严寒酷暑,肖文交从来都不打折扣,为的就是亲眼看到最真实、最准确的地质现象,从而获取第一手资料。
毛启贵说,有一次,肖文交带队在昆仑山的腹地进行科考,为了采集合适的样品,他从昆仑山4000多米的山顶背着三四十公斤重的石头,步行了十几公里。行至山下,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脸色铁青。
多年的奋力拼搏和不懈的坚持,换来的是一次次的理论和技术突破。肖文交带领团队,建立了中亚造山带多重汇聚复式增生模型,抢占国际学术界大陆增生研究的制高点,为在新疆找矿勘查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4月29日,在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上授奖发言时,肖文交铿锵有力地说:“我将再接再厉,求真务实,勇攀科学高峰。”(来源:新疆科技报 记者 郎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