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上午,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介绍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以下简称新疆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负责人就具体问题答记者问。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分党组书记陈曦介绍,2023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聚焦“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推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
聚焦国家需求和科技前沿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台长、党委委员王娜介绍,新疆天文台在冷分子云的化学形成机理、超大质量黑洞自旋等新兴交叉方向和领域,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成果,在《科学》《自然》和子刊上发表。
奇台射电望远镜(简称QTT)作为“国之重器”,是国家在新疆布局的首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项目,有望在2028年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已完成天线系统详细设计方案评审,进入生产加工阶段,稳步推进QTT工程建设和慕士塔格观测站建设工作,并高质量完成了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墨子号南山测站、子午工程二期中高层激光雷达南山站节点、我国二代导航系统转发式试验分系统喀什站、我国“陆态网络”南山站等多项工程任务,顺利完成嫦娥四号中继星、天问一号等重大观测任务,天舟六号、空间站/神舟十六号等载人航天危险空间碎片监测预警任务等。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孙正文介绍,新疆理化所近期获中国科学院批准建设功能材料与器件领域的重点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强光场、极端温度、辐射等特殊环境条件下应用的功能材料与器件,解决新材料设计、构效关系及特殊环境下材料与器件退化机理等科学问题,突破材料可控制备、器件研制等关键技术,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关键功能材料和核心器件支撑。
国际科技合作获得新成效
陈曦介绍,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加强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建设,积极开展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等系列国际会议,2项合作协议列入中国-中亚峰会清单,3项成果列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中-乌微生物资源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中-哈遥感技术与应用联合实验室正式挂牌,新疆生地所、新疆理化所、新疆天文台入选科技部2023年度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张道远介绍,为加强中亚干旱区抗逆生物资源的收集与保育,新疆生地所提出建设干旱区生物种质资源库。目前,该种质资源库正在新疆生地所三坪园区建设,将由“离体保藏中心”“活体保育库”“信息中心”“实验室及其配套设施”四大部分组成。建成后将全面、系统地收集和保育干旱区特殊生物种质资源,全面提高新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贡献度,促进新疆生物资源相关的生物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合作。
服务新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果
孙正文介绍,目前新疆理化所以新疆乃至中亚地区特色药用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形成了民族药标准体系,实现了维药化学标准样品零的突破,并广泛应用于民族药研发、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目前,团队已累计获得“天然产物国家标准样品证书”19项。前几天,团队又获得了山莴苣苦素、光甘草定、高乌甲素等6个天然产物国家标准样品证书。
新疆理化所过去一年中,在数据新型管理方面,围绕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区块链技术,开展了数据处理新模式的研究应用。突破了海量数据管理、性能优化等共性关键技术6项;自主研发了“中科兴疆链”区块链平台,司法领域全疆应用,支撑3700多万、超过20T卷宗文书存证流转,文旅、政务、金融等领域应用也在推进,为自治区数字经济应用实践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数据合规使用方面,新疆理化开展了隐私计算领域的布局,从数据、模型、激励、安全、平台、应用多个层面整体化开展攻关,打造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关键能力,促进数据要素价值的进一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