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科苑党建】当好优良作风学风的践行者——读《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有感(一)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组织编写的《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生动讲述了发生在 100 位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优良作风学风故事,展现了他们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简朴励行、修身齐家的高尚品格。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在阅读后纷纷写下感言,这些真挚的体会不仅是对老一辈科学家的致敬,更是对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冯涛

新疆分院分党组成员

纪检组组长

翻开《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钱学森的“七不”处事原则、王绶琯“求知而非物欲”的治学之道、朱起鹤“厉行节约,把钱用在刀刃上”的原则……这些科学家的精神品格让我深刻体会到,优良作风与严谨学风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作为新疆分院纪检干部,我深刻认识到,监督执纪工作本质上是一场精神传承的接力赛。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将以书中精神为炬,在监督执纪中既要做“科研生态的护林员”,盯住风险点,严肃查处腐败问题;又要当“科技工作者的勤务兵”,通过精准监督为科技工作者减负赋能,让“扎根边疆、科技报国”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芒。

桂美将

自动化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翻开《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那些朴素而伟岸的身影穿越时空而来。钱学森先生的“七不”原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是对科学纯粹性的守护;郭永怀“十二年如一日”从不休假的坚持同样震撼心灵。在书中,我不仅读到了历久弥新的精神密码,更看到了这些精神在今天科研工作中的鲜活映照。书中的记录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照亮我们前行之路的精神灯塔。作为一名从事智能医疗机器人科研工作的青年人,我更加坚定,不仅要传承这些精神密码,更要在智能医疗的最前沿将其激活、转化、升华,用云端医疗平台践行科技为民的初心使命——这才是对老一辈科学家最崇高的敬意。

徐勇

海洋研究所

副研究员

刘瑞玉院士是海洋所的建所元老之一,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我国海洋科学事业。他让我们懂得,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攻坚克难,更是名利场中的清醒自持。刘瑞玉院士对待自己十分吝啬,为了挤出中午时间长期吃方便面,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方便面院士”。但他对待同事、学生却从不抠门,临终前捐出百万积蓄设立“刘瑞玉海洋科学奖励基金”,将自己对科学事业深沉的爱转化为永恒的精神财富。我深切感受到,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学术遗产,更是一种科学态度——专注、纯粹、奉献。见贤思齐,这种隐形的精神力量一直推动我,立志要在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领域有所建树。 

王光辉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党委委员

书中科学家对“大我”的坚守、对经费的敬畏、对科研的严谨,于我而言既是镜鉴又是鞭策。作为多孔催化材料研究者,我们深耕生物质能源转化与电催化领域,追求绿色合成、原子经济的每一步,都与老一辈科学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同频。经费是科研“血液”,我们建立全流程管控机制,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技术突破;实验设计精益求精,从材料精准合成到性能迭代,以严谨筑牢科研根基。身为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更当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带动团队将个人理想融入“双碳”战略与科技强国事业,让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作风,成为催化创新的“活性组分”,在绿色能源革命的征途上践行初心。

马骋娉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宽带无线通信实验室行政副主任

捧读《百位著名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六大篇章所凝练的崇高精神,如一座座巍峨丰碑,震撼心灵。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同时也是行政副主任,我深感此书意义非凡。它深刻揭示了实验室行政管理的核心价值——守护科学家精神的沃土,筑牢科研诚信与规范的制度防线。“严谨治学”要求我们以敬畏之心构建严密的项目管理体系;“淡泊名利”与“无私奉献”滋养着团队潜心攻关的土壤;“清正廉洁”与“简朴励行”警示我们以身作则,公平配置资源……我们工作的本质,就是通过高效的工作和坚实的制度保障,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为科研行政管理的灵魂,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攀登科学高峰。

姜有恩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研究员

重温书中林尊琪院士事迹,最深切的感动源自科学家的纯粹与坚守。数十载如一日,他专注于激光聚变领域,不争虚名、不逐热点,将实验室的长夜化作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力量。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他带领团队突破技术壁垒,以严谨态度证明核心技术的突破必须沉淀于每一个参数,根植于每代人的接续探索。当前,在攻克更大规模、更高调控精度的激光驱动器技术的新征程上,更需要传承和弘扬这种攻坚克难、开拓创新、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当我们仰望“神光”闪耀的锋芒时,不应遗忘那些默默校准光路的背影。这束照亮科技自立自强之路的高功率激光,凝聚着一盏盏如“林尊琪式”般甘于寂寞和奉献的明灯。这或许正是科技工作者存在的最崇高意义:以生命为灯芯,以信念为燃料,在人类认知的边界点燃永不熄灭的火炬。

林翰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副研究员

读完书中严东生先生的故事,深感严先生的一生就是新中国无机材料科学发展的缩影。他心怀家国,中断海外研究毅然归国,将毕生精力奉献于百废待兴的祖国。其战略眼光令人叹服:奠基鞍钢耐火材料,引领上海硅酸盐所转向先进无机材料前沿,上世纪90年代又敏锐布局纳米科学……每一次关键转型,都精准契合国家需求,照亮学科发展之路。作为他的“徒孙”,我投身于他前瞻部署的介孔与低维纳米材料研究,这不仅是对其科研方向的追随,更是对他“顶天立地”科学家精神的继承——既要探索材料世界的精微奥秘,亦不忘将汗水挥洒于祖国大地。

蒲吉斌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党委委员

优良的作风和学风是科技工作的“生命线”。童第周先生变卖家产、举债购置显微镜,在艰苦条件下开展科研,将科研人的纯粹与执着彰显得淋漓尽致。在推进海洋材料研发中常遇技术瓶颈,如复杂海洋环境材料耦合损伤的机制等,先生的执着,让我更加坚定攻坚克难、永不言弃的信念。先生作风简朴、始终拒绝任何形式的特殊待遇,时刻提醒我要把科研资源用在刀刃上,聚焦海洋材料“卡脖子”难题,让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力量。先生为了避嫌,放弃家属的晋升机会,廉洁奉公精神让人钦佩,勉励我在推进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中要严守公正底线,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为加快抢占新材料领域科技制高点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