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玉零距离】设施农业赋能 墨玉反季节西瓜即将上市

“你看这吊起来的西瓜,又大又匀溜,再过一周就能摘了,咱在家门口上班,挣钱学技术两不误!”近日,在墨玉县加汗巴格乡阿依玛克村的温室大棚里,村民巴伊麦·阿卜杜艾尼一边给吊蔓西瓜整枝,一边笑着说道。这片充满生机的7座大棚,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工程师王欣承包的“科技田”,眼下20余种吊蔓西瓜即将批量上市,为乡村带来增收新希望。

走进大棚,绿油油的瓜藤顺着吊绳向上攀爬,一个个圆润饱满的西瓜悬挂在藤蔓间,黄皮、绿皮、黑皮等各色果皮格外亮眼,圆形、椭圆形、高圆形的果型错落有致。据工程师王欣介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承包了8座大棚,其中有7座专门用于吊蔓西瓜试点种植,精选了20多个优质品种,就是要筛选出最适合本地气候、口感好、市场受欢迎的品种。“咱这西瓜靠的是中国科学院的技术指导,从育苗到挂果,每一步都有科学方法,品质肯定错不了!”

“每天工作8小时,不用出村,就能拿到稳定的月工资,遇到种植难题,中国科学院的技术员随叫随到,手把手教我们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现在我也是半个‘种瓜能手’了!”巴伊麦·阿卜杜艾尼的话道出了5名就业村民的心声。为了让村民既能“挣到钱”又能“学到真本事”,王欣团队定期开展田间实操培训,把专业技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田间技巧。同时,大棚还特意聘请大学生担任专职技术员,月薪4000元,让青年力量为乡村农业发展添砖加瓦。

据了解,这批吊蔓西瓜预计一周后正式上市,市场售价每斤5-10元,将通过本地农贸市场、商超以及外地订单等渠道同步销售。大棚采用一年两茬的高效种植模式,单个大棚年纯收入能达到2-3万元,7座大棚一年下来总收入有望突破20万元。“下一步,我们还要优化种植技术,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村民加入进来,一起靠种西瓜发家致富!”工程师王欣信心满满地说。

科技扎根田野,产业带动增收。中国科学院的技术赋能,让小小的吊蔓西瓜成为乡村振兴的“甜蜜引擎”,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大家的生活充满了“甜滋味”。(茹柯耶·霍加阿卜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