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地所成功举办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绿洲生物圈保护区赋能干旱区可持续发展”边会

    924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绿洲生物圈保护区赋能干旱区可持续发展”边会在杭州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办,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塔生物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哈萨克斯坦UNESCO“人与生物圈”计划国家委员会、乌兹别克斯坦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部、哈萨克斯坦动物研究所、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体、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世界数据中心等单位和组织共同承办。会议聚焦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旨在通过最新成果发布、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倡议发布,加强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绿洲生态安全,促进国际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等组织和部门领导受邀参会,来自中国、比利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的6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

    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元明主持开幕式,对参加会议的领导和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张元明指出,干旱区在全球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干旱区生态系统脆弱和敏感,在气候变化条件下面临严重威胁,绿洲是干旱区的明珠,利用4%左右的面积,养活了90%左右的人口,是干旱区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区域。希望通过此次边会,搭建多学科、多方参与的国际交流平台,同时加强数据共享,为绿洲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提供科技支撑。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与地球科学司司长、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Antonio Abreu、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刘卫东分别致辞,对边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强调了干旱区绿洲生物圈的重要性和研究的紧迫性,肯定了以新疆生地所为代表的相关科研机构在相关领域取得的成绩,并为未来的国际合作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会上,新疆生地所发布了桂东伟研究员团队在绿洲研究领域的成果——“世界绿洲分布与编目”,成果以报告和视频方式进行,全面介绍了绿洲的概念、绿洲的重要性、全球绿洲的分布和各区域占比情况等,发布了相关的数据集,为更好地研究绿洲的扩张和收缩情况,为定量化评估绿洲的健康提供了数据支撑。

    在学术交流环节,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元明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生态与地球科学司人与生物圈网络能力建设与生物圈保护区项目负责人Hans Dencker Thulstrup、乌兹别克斯坦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部生态旅游和狩猎司副司长Mallakhanov Sayidafzal、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赵文智等在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和面临的威胁、生物圈保护网络及共同行动、生物圈在干旱区的重要性、全球变化背景下干旱区研究的数据发表与服务、绿洲化及防沙体系等主题进行了报告和交流。

    在此次会议上,哈萨克斯坦动物研究所所长、哈萨克斯坦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Roman Jashenko研究员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前秘书长韩群力分别发布了中外科学家共同提出的“干旱区生物圈保护区研究网络”“绿洲生物圈保护区合作”两项倡议,为进一步开展绿洲生物圈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路径。

   “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World Congress of Biosphere ReservesWCBR)是MAB体系内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约10年召开一次。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于922日—26日在浙江杭州举行。全球有12个国家的19个生物圈保护区包含了绿洲生态系统。目前,中国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生物圈保护区共有34家,其中新疆博格达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位于干旱区,与绿洲生态系统息息相关。

会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