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新疆分院住巴什恰瓦格村工作组开展耐阴小麦栽培试点工作

  杏花盛开之时,正值春耕之际,为引进更多惠民项目,不断帮助农民朋友致富, 42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访惠聚”住村工作组组长雷加强牵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崴等专家携带小麦种苗来到巴西恰瓦格村,在优质高产“耐阴”小麦新品种栽培技术实验田开始了栽苗实验工作,着力解决核桃林下小麦品质差、产量低难题。早在3月初任崴副研究员对项目实验就进行了现场调研,为了不错过农期,通过实地观察、测验、查阅土质资料,初步认为此项目可以在巴西恰瓦格村组织实施,并进行可行性研究,对12个小麦品种(系)决定采取幼苗春化后移栽。 

  任崴在给现场的农民朋友讲解时说,“耐阴”小麦新品种具有早熟性的,610日左右就可以收割,在生长期要平衡施肥。平衡施肥是促进小麦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不早衰的重要措施。肥料一定要深施,杜绝地表撒肥,施耕打地的粗放施肥。 

  小麦栽培技术的推广,充分展示了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在小麦栽培科学研究发展的最新成果,研究的方向和任务就是高产、优质、高效,最大限度的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朋友增收增产。  

  在整个平整土地和栽苗期间,中科院新疆分院科技处处长王炜、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策勒站桂东伟博士、工作组成员以及部分农民朋友参加和观看了种苗栽培过程。

现场栽培(一)

现场栽培(二)

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