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下午,中科院新疆分院“访惠聚”工作组全体成员在和田地区墨玉县科技局局长夏建华的陪同下调研了位于和田市东郊的新疆和田桑蚕科学研究所。调研组一行分别实地察看了和田桑蚕园区建设项目、和田玉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各种类桑树种质资源普地,并在二楼报告厅与研究所书记、所长吴莉丽,和田玉圣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左少纯进行了座谈。
座谈中,桑蚕研究所负责人向调研组一行首先介绍了中国蚕桑产业的历史辉煌、新疆传统蚕桑史与存在的问题、新疆蚕桑产业转型与创新的内涵、加强科技创新和驱动新疆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据介绍,新疆和田蚕桑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43年,是以北方干旱区蚕桑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全疆唯一的桑蚕科研机构。现有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10人、助研12人。该所已培育适应新疆干旱区的优质高产家蚕新品种3对,桑树新品种2个,其应用已取得重大社会效益。现与西南大学农业部桑蚕重点开放实验室共建“新疆桑蚕基因资源研究中心”。承担了多向公关项目,先后获得国家、自治区科技成果奖8项、出版专著5部、译著1部、教材4部。
在调研中,“各种类桑树种质资源普基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该基地1964年开始收集保存桑树种质资源并建立桑树种质资源原始材料圃,曾进行三次规模化调查收集工作,第一次:1964年至1965年;第二次:1980年至1982年;第三次:2009年至2010年。现保存15个桑种、3个变种,各类种质资源1553份,种质来源于8个国家、12个省市自治区。引进桑种质资源346份,新疆桑种质资源1207份,其中野生资源8份,育成品种5份,优良单株88份,创新种质资源(人工倍体植株)113份。
新疆果桑资源在鲜食、制酒、果类开发等领域推广前景广阔,是国家稀缺的宝贵资源。果桑还在治理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新疆沙漠化严重,沙漠戈壁面积63%,桑树是世界上最抗风沙的树种,它不仅是经济树种,更是生态树种,其沙地效益是其他树种所无法比拟的。另外,新疆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目前在经济与生态建设中,脆弱的生态环境支撑着巨大的开发压力,成为制约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防治荒漠化,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长治久安,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新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调研途中

察看蚕桑园区

调研人员合影
